• 中醫養一定要動靜結合,讓身體運動的客觀同時也能防病

    17526854798224294200

    運動與早点休息是傳統養生的重要原則。 生命在於運動是一句眾所周知的健康格言,它表明運動可以鍛煉人體組織和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體質,防止過早衰老。 但這並不意味著多運動就好,或者多運動量大就好。

    傳統中醫養生

    也有人提出“生命在於靜止”,覺得身體和思想的高度靜止,是養生的根本法則,充分說明了靜養生的思想更合適人體生命的內在規律。如果用動靜來劃分我國古代的養生學派,那麼老莊學派主張的是靜以養生,主要是養神;而《呂氏春秋》為代表的一派,代表的就是動以養生,主要是養形。雖然在養生方法上他們各有側重的一邊,只是本能上都是提倡動靜結合,形成共養。只有能够做到動靜結合修養,動靜修養合適,才能“瑕與神俱”,達到養生的目的。

    1.靜能養神。我國各代的養生大家都非常注重視神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覺得神氣清靜,可以健康長壽。因為“神”的特點是動容易而靜下來難,它有責任萬物調理萬機的作用,所以情緒冷靜下來養神就顯得格外重要。老子認為“靜為躁君”,主張“致虛極,寧靜篤”,意思就是要排除雜念,使得後世的很多養生的名家對“去欲”達到養心神的認識,不管在理論還是行動方法上都有深化和發展,三國的嵇康、唐代的孫思邈、明代萬全等都有精辟的概況理念。適當用心,能思考等到知識,對凝神和活躍大腦有很大的好處。但心要是過於動就會精血俱耗,神氣不到得不到修養還會動根基,就會引起髒腑或者機體病變。靜神養生的方法其實包括很多個方面,例如少私寡欲、形態要保持平衡、注意調節四時、經常練靜功等。就拿練靜功來說吧,它的健身機制就體現出了“由動人靜”,靜裡面有動以靜制動的動靜一起結合的整體思想。練靜功對精神內守很有好處,而且靜神還是煉氣功的前提和基礎。

    傳統中醫養生1

    2.動以養形。形體的動靜和精、氣、神的生理功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沒有動的靜會導致精氣神鬱滯、氣血不通凝結久了就會損壽。所以《呂氏春秋-達鬱》說“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壽世保元》說“養生之道,不欲食後便臥及終日穩坐,皆能凝結氣血,久則損壽。”運動能促進精氣的流暢,讓氣血順達,有增強抗病邪的能力同時提高生命力,所以張子和強調“唯以血氣流通為貴”。證明適當的運動不僅可以鍛煉肌肉、四肢等形體組織,還能增強脾胃的健康功能,促進食物消化系統。華佗指出:“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才能流通,病不得生。”脾胃健旺,形成氣血就足,才能健康長壽。動形的方法當然也是五花八門,比如勞動、跳舞、散步、引體等等,以動形調和氣血來疏通經絡打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3.動靜的適宜。《類經附翼-醫易》說:“天下之萬理,都是一動一靜。”我國古代養生家一直都很重視動靜適宜,主張動靜結合一體、剛柔並濟。動為健,靜為康,動養形而靜養氣,適當的動生精,精中有氣氣中有精,兩者互相制約又相輔相成的。有實踐說明,能將動靜勞逸,緊張和放鬆這些矛盾統一體的關系處理完美得當,調理有方的十分有利於養生。

    傳統中醫養生2

    從《內經》的“不妄作勞",到孫思邈的“養性之道,常欲小勞”,都強調節動靜適度。從湖南馬王堆出土竹簡的導引圖中的導引術、華佗的五禽戲,到後世的各種動功的特點,簡單來說就是動中求靜,動靜適宜的養身原則,還突出了一個度德量力的辨證思想特點。當然如果按體力方面來說體力強的人可以適當多動,體力較差的人則少動,有一點是切記不要疲勞過度。從病情來說,病情比較嚴重的體質較弱的,要靜功為主適當配合動功,體質逐漸增強之後可以再適當增加動功。從時間上來看,早晨就要先靜後動,這樣有益於一天工作的開始;晚上就應該先動後靜,因為這樣有助於入睡。總之,胸懷欲開,形體運動,就一定要把形和神、動與靜結合在一起,才能讓生命中運動的客觀規律,有利於增強身體預防生病。

  •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