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中醫學中沒有心血管疾病的名稱,但長期以來卻有相關記載。例如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有“心痛”,類似於心絞痛。經過幾千年的傳承,中醫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中醫學將心髒腦血管疾病歸類為心髒病、冠狀動脈疾病、中風、高血壓、高脂血症等屬於心髒腦血管疾病,具有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並發症多等特點。
心血管疾病是如何形成的?中醫認為氣虛血瘀是心血管疾病的本質。中醫診所第一,各種疾病都會影響氣血的正常循環。首先,氣血會失衡,髒腑得不到適當的滋養;那么,髒腑就會被削弱,精氣就會枯竭;最後,髒腑會被削弱,直到死亡。另一方面,隨著人體年齡的增長,正氣必然會被消耗。由於氣虛促進了血液循環的衰弱,血瘀的堵塞更加嚴重,導致了“虛實夾雜”和“氣虛血瘀”的局面。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原因。
目前我國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不斷發展上升,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對於預防尤為重要,在針對中國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技術方面,中醫會通過研究中藥、針灸、艾灸、推拿、氣功以及養生手段,對人體需要進行分析綜合調節,依照五行學說,結合我們每個人的症狀開具不同國家中藥,使心血管疾病問題得到有效改善。常見藥物主要包括湯劑、丸劑、散劑、膏劑等。
針對心髒的腦血管疾病,中醫一直提出預防和治療的基本原則,如避免“六害”入侵自然界,避免“七情”所造成的快樂、憤怒、悲傷、恐懼和恐慌的傷害,避免不當飲食、過度勞累和過度放松造成的傷害,注意調節全身,恢複陰陽平衡,保持內環境的穩定。現代中醫針對誘發高血壓、高脂血症、高血糖等心血管疾病常見危險因素的幹預措施主要用於抗血小板聚集、調節血脂、降血壓、降血糖、抗凝血等方面,上述幹預措施的基本預防和控制原則早已得到體現和廣泛接受。
此外,中醫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方面也提倡食療,在家庭中用飲食改善人體功能。祖國的醫學倡導要調整精神,加強鍛煉,注意飲食,有規律的日常生活,即加強健康趨勢,抵禦疾病和邪惡。同時提倡一旦發病就要早診斷早治療,根據疾病傳播和變化的規律進行預防。在各種手段的幫助下,身體可以達到陰陽平衡、氣血調和,從而使心血管疾病得到更好的治療。
中醫學曆來高度重視精神疾病的預防,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內經》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教育思想,強調“防患於未然”,因此可以針對心腦血管系統疾病,更要更加注重對於疾病前的預防,以避免一些疾病患者發生。但是,針對問題已經沒有形成的心腦血管相關疾病,現代研究中醫也早已開始形成一個自己的治療方法體系,武漢利濟醫院,針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采用“以脾論治,內清外柔”法,軟化血管,祛除動脈斑塊,改善心腦供血。能夠進行替代我們現代西醫的搭橋、支架等手術方式治療,效果具有顯著。